有些电影,从他诞生的第一刻就注定了他的牛B地位;有些电影,从他刚酝酿于作者的脑瓜里,就可预见他的二流水平。在我眼里,《大逃杀》属于第一类,而《饥饿游戏》则是第二类。
《饥饿游戏》的小说作者苏珊·科林斯说,这个故事创意的原型来源于她自小看过的关于忒修斯和牛头怪的希腊神话,这个神话故事里有个叫克里特岛的地方,每年人民都会送去七个童男童女,以作贡品供奉给牛头怪。为何这个故事会让苏珊念念不忘,我认为她可能觉得自己也会像那七个童男童女一样,逃不开命运,最后落入牛头怪的口中。小小年纪对怪物的恐惧和死亡的莫名恐慌,直接导致了她长大后将这个故事改头换面搞出了三部畅销小说。
因为这个年头,似乎电影不讲讲政治就不足以显示作者的高智商了,特别是媒体的影响,似乎每一样伟大的艺术品都要彰显出其对社会政治的批判才觉得好意思给这些作品冠上伟大之美名。此等便是我们常说的美国主流意识了。这个跟我们避而不谈政治有点不一样,在好莱坞,如果你批判现实和政治有理且凶狠,都会得到特别关照
“《饥饿游戏》就是美国版《大逃杀》”。不论这是想帮助还是想“黑”《饥饿游戏》的人想出的宣传语,它都严重误导了我。如果不是因为去电影院的时间、场次不合适,让我“不得不”选择这部电影,我也许就因为这句宣传语而错过《饥饿游戏》。看,人就是这么爱相信别人的宣传却不愿意自己通过实践来判断。幸好,电影还没下映,我推荐大家去看它,并从中总结出对自己有提示意义的信息。
差评《饥饿游戏》的人大多是拿它跟《大逃杀》相比。因此会得出“前边铺垫太长”、“真正生死决斗的篇幅太少”、“刚开赛就死了13个选手,太快了”、“不够残酷、不够血腥”等。其实《饥饿游戏》要表达的内容要比杀戮、血腥丰富得多。
《大逃杀》的故事发生在一项新法案颁布后不久,参与者对将要来临的杀戮感到意外、不合理。但《饥饿游戏》如今已是第74届。现实中,美国人均寿命是78岁,中国人是73.1岁。也就是说“饥饿游戏”至少持续了两三代人的时间。故事主人公要面对的不是“意外”,而是“整个世界的习惯规则”。
“饥饿游戏”感动!美式汉堡吸引不了舌尖上生存的中国人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qiman56.com/pianduoduo/duoduo-3762.html